隨著越來越多新型設備對于輕量化小型化的追求,傳統USB接口的“龐大”尺寸已經很難滿足設備生產廠商和消費者的需求。 同時,傳統USB接口中需要反復拔插、尋找“正確”方向的問題已經被消費者廣為詬病,用戶迫切需要一種類似Lighting接口般正反面均可插入的接口,特別是在手機等需要頻繁大量連接數據線的設備中,每天一到兩次插錯接口的體驗絕不友好。
基于這些問題,USB標準的制訂者們推出Type-C物理接口規范,在規范中引入了幾大特性: 纖薄。與生活中常見的傳統Type-A接口不同,新型的Type-C接口在尺寸上進行了極大的瘦身,僅為 8.3*2.5 mm,更適合在日益小型化的計算設備中使用。
無方向性。與蘋果Lightning接口類似,Type-C接口沒有方向性上的要求,即正反面插入都可以完成配對,這極大提高了USB接口的易用性。但是,除了便利性,USB Type-C接口還有另外一層象征意義。
USB標準的提出,是基于一個基本理念——規范計算機與其他外部設備的連接和通訊。從USB 1.0時代開始,人們就為計算機設計了今天USB 3.1標準所采用的Type-A接口樣式(當然那個時候還不是這個稱謂),并且這種接口樣式經歷了USB 1.1、USB 2.0乃至USB 3.0三代標準的更新,依然頑強地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一度統治了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計算機的USB接口類型。
而那些與計算機連接的其他外部設備,不僅在發展過程中銷聲匿跡或應運而生,也產生了不少復雜的接口。在這種情況下,Type-C接口誕生了;這個接口不僅僅可以連接手機、平板等設備,它還可以直接連上計算機——換句話說,計算機與其他設備之間在接口層面顯得更加平等,計算機不再是絕對中心,手機和平板之間也可以通過Type-C連接。
換句話說,實際上Type-C更好地印證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時代里,有越來越多的設備——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視、電子書閱讀器乃至汽車等——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接入互聯網,從而將先前由Type-A接口所象征的計算機的中心地位也被弱化。在USB 3.1標準推出幾個月之后,Type-C很快被業界認可并采用。
其中在2015年上半年,有多個科技行業的巨頭級企業推出了不同類別的Type-C設備,比如說諾基亞發布在2015年1月發布的N1平板,蘋果在2015年3月推出的12英寸Macbook(這一產品線目前已經消失),還有Google在2015年3月發布的Chromebook Pixel 2015。
不過,在智能手機領域,率先支持Type-C接口是2015年4月上市的樂視超級手機。此后,除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等設備,不少廠商也伴隨Type-C接口的熱潮而推出了一系列其他設備,比如說臺式機主板、USB PD充電器、U 盤、移動硬盤、移動電源、車充、連接線、耳機、運動相機等多種設備。
相對來說,在諸多電子設備中,智能手機這個產品種類對Type-C接口的擁抱更為快速,從 2015 年下半年起,幾乎所有的Android廠商都會在自家的高端智能手機中采用Type-C接口。不過也要注意到,在后續的產品策略中,一些 Android廠商往往會將Type-C接口作為區分高低端智能手機產品的一個重要產品屬性——往往在入門機或者低端機上采用更為老式的 Micro-B 接口。
另外,蘋果對Type-C接口的擁抱也比較引入注目。除了率先在12 英寸MacBook筆記本中搭載Type-C,后來蘋果在 2016年推出了新一代的MacBook Pro,并且將機身接口全部替換為Type-C;2018年,蘋果又在新一代的MacBook Air 引入Type-C——自此,MacBook全面用上Type-C接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