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特約作者:李彥海
目的:對成品線束的外觀及包扎、尺寸、線路導通、短路、錯路做100%檢驗分選。
一、安全防護注意事項
1、員工必須經過培訓后方可上崗操作。
2、員工在生產過程中應遵守《安全生產責任制管理規定》做好安全生產。
3、安全隱患描述:護套有棱角。
4、傷害:長期插拔會磨損手部皮膚。
5、注意事項:操作時可佩帶手套。
二、工具使用注意事項

三、工藝流程
★作業中
3.1判斷線束檢測方式

3.2導通臺檢測線束(與3.3選擇一項執行)

3.3手工檢測線束(與3.2選擇一項執行)

3.4檢測返修后線束

3.5防護裸端子(3.5 3.6 3.7工序作業不分前后順序)

3.6安裝附件(護殼、堵頭、其他附件)

3.7防護插件

3.8盤線(嚴禁踩線)

3.9 包裝(包裝袋上標簽粘貼可提前操作)

3.10周轉

★作業后
簽字確認、整理工具。
四、工藝流程的要求
4.1判斷線束檢測方式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有導通關系的物料使用導通臺檢測,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b.不能在導通臺上檢測的物料需經過導通關系制作人確認
特性分類:【B】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a.在導通臺收縮待檢測物料號,確認設備導通關系文件是否包含此物料,確認導通關系版本號與待檢測物料一致,確認完成后按導通臺檢測執行,如下圖;


b.無導通關系時,反饋導通關系制作人員確認,確認完成后按工藝人員出具的的手工檢測方案執行。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a.不確認物料號版本號,易出現失效,導致不合格品流出;
b.不按照手工檢測方案執行,易出現失效,導致不合格品流出;
反應計劃:
a.重新再導通臺上檢測;
b.重新確認能否在導通臺上檢測。
4.2導通臺檢測線束(導通引線、盒尺)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線束外觀符合《線束外觀檢驗目視化標準》
檢驗頻次:100%自檢,記錄;
b.電路連接關系正確率100%,無短路、斷路、錯路現象,
特性分類:【B】
檢驗頻次:100%自檢,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1、按《線束外觀檢驗目視化標準》中要求進行逐項檢查、確認;
2、線束中所有附加線對接后再進行導通臺檢測,檢測時按導通關系中護套位置號進行對插,如下圖;
3、檢測程序提示“檢測合格”或“OK”,線束檢測通過,如右下圖;
備注:1、USB線束、行李架、支制燈、長條燈線束頭部帶一個插件其它分支為裸端子時,將頭部插件和尾部最后一個分支(裸端子)插入檢測臺進行檢測;
2、一個分支有多個保險時,使用萬用表測量區分保險電線線號,然后識別保險型號的正確性;
3、搭鐵端子接線柱檢查前需要換為與圖紙所示型號一致的搭鐵柱,避免實物型號錯誤;
4、線束拿取及測試過程中,線束落地時嚴禁踩線,如檢測臺地面鋪設有地墊時,線束可落在地墊上,嚴禁落地踩線。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a.不按要求檢查易導致質量問題流出,影響后道工序裝配或造成返修;
b.不按照導通關系位置對插護套,導通不通過,返工;
c.提示“檢測正確”或“OK”代表電路檢查合格;
反應計劃:
a.按照《線束外觀檢驗目視化標準》要求調整;
b.返修后重新檢測。
4.3手工檢測線束(盒尺、萬用表、探針、油漆筆、圓珠筆)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線束外觀符合《線束外觀檢驗目視化標準》
檢驗頻次:100%自檢,記錄;
b.電路連接關系正確率100%,無短路,斷路現象,
特性分類:【B】
檢驗頻次:100%自檢,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1、按《線束手工導通點檢表》中要求進行逐項檢查確認;
2、檢查確認后填寫《線束手工導通點檢表》并留存;
備注:
1、萬用表的使用要求:不能使用萬用表筆直接插入端子對插孔內,不能從護套進線端(端子插入端)測量,如表筆無法接觸端子測量,則使用最細探針(φ0.65)與端子接觸,再將表筆與探針接觸測量;
2、萬用表的使用方法:打開萬用表選擇至蜂鳴報警檔位(電阻通斷檔)先將正負極對連測試確認萬用表是否正常,如報警為正常,然后開始測試,測試過程中如報警說明連通,不顯示數值或不報警,說明不同點;使用后關閉萬用表開關。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a.不按要求檢查易導致質量問題流出,影響后道工序裝配或造成返修;
b.不按照導通關系位置對插護套,導通不通過,返工;
反應計劃:
a.按照《線束外觀檢驗目視化標準》要求調整;
b.返修后重新檢測。
4.4檢測返修后線束(盒尺、萬用表、探針、紅色PVC膠帶)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不合格品放置位置與合格品區分開,不混放
特性分類:【B】
檢驗頻次:100%自檢,記錄
b.電性能不合格的產品返修后,需重新進行電性能檢查
特性分類:【B】
檢驗頻次:100%自檢,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a.不合格品可在檢測臺上返修,需下檢測臺返修時,在問題處貼紅色膠帶,并放置在不合格區,如下圖;返修后保留紅色膠帶,由檢測人員核對合格后再撕掉紅色膠帶;
b.對影響電性能(錯位、連電、斷路等)的不合格品,返修后必須再次檢測確認;
c.記錄不合格品問題。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a.不合格品混放易造成不合格品流出;
b.返修后不再檢測確認易造成不合格品流出;
c.記錄問題有利于問題分析,減少重復發生;
反應計劃:
a.按照標準將不合格品區分放置;
b.返修后按原方案再次檢測。
4.5防護裸端子(PVC膠帶)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裸線裸端子無漏防護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b.防護后無銅絲、端子外漏現象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裸端子型號及外觀確認:導通檢測人員核對裸端子型號的正確性,如無法確認則反饋工藝人員確認,檢測端子及防水栓外觀無變形、破損后按一下防護要求執行:
儀表線束、底盤線束、電控線束的裸線、裸端子:單根電線(線號)膠帶纏繞2~4圈防護,無銅絲、端子外露,如圖一;
頂架線束及其它類線束:圖紙標注自帶件類,護套未按要求配送類的裸端子(含裸線)需單根電線(線號)膠帶纏繞2~4圈防護,無銅絲端子外露,其它類單個分裝防護,如圖二;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不按照標準防護,有短路風險。
反應計劃:
a.按要求防護裸端子;
b.將原有防護去掉后,重新按標準防護。
4.6安裝附件(護殼、堵頭、其它附件)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附件無漏安裝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b.安裝要求無堵頭安裝不到位、橡膠圈外翻等不合格現象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a.按原圖安裝短接線、短接片、內接電阻并檢查安裝位置及規格的正確性;
b.圖紙標有不穿護套隨線束配送:應先確認護套型號、數量正確,然后裝在自封袋內捆扎膠帶纏繞2~4圈在物資卡粘貼處,如圖一;若一條線束中只有一個分支要求插件隨線束佩戴則捆扎在此分支距端子30mm以內;
c.電控、底盤等線束中AMP282系列護套導通后安裝AMP2820**系列護套塑料殼如圖二,AMP2821*系列橡膠堵塞如圖三,其它類型線束依據圖紙進行安裝;
d.繼電器插件等帶有橡膠件和塑料殼的檢驗后安裝護殼,如圖四。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a.不合格品混放易造成不合格品流出;
b.返修后不再檢測確認易造成不合格品流出;
c.記錄問題有利于問題分析,減少重復發生;
反應計劃:
a.按照標準將不合格品區分放置;
b.返修后按原方案再次檢測。
4.7防護插件(防護袋、PVC膠帶)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防護位置按照圖紙和作業標準防護,無遺漏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b.防護要求無防護帶破損,插接件外露等情況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a.電控、底盤線束插座端(端子插入后未超出底部平面,如圖一)插件需要防護袋防護;
b.散熱器、水暖、緩速器、發動機、ABS線束所用插件要使用防護袋防護,插件帶有對接護殼、堵塞、對接端的插件,可不用防護。
備注:
a同一分支長度≤200且有多個插件,一個防護袋可防護到位時可一起防護,如圖三,孔位數≥35孔插件導通完畢后需套防護袋防護;
b防護袋防護操作方法一:防護袋打開后放入插件,如圖四;撕掉白色膠帶紙如圖五,按壓防止松開,如圖六;防護袋防護方法二:防護袋打開后放入插件使用PVC膠帶對防護袋封口。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a.不使用防護袋進行防護,線束在裝車過程中易出行進塵現象;
b.不安裝護殼、堵塞,線束在裝車過程中進塵現象。
反應計劃:
a按要求防護插件;
b將原有防護去掉后,重新防護。
4.8盤線(盤線機、PVC膠帶)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盤線要求整齊、不雜亂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使用盤線機(或手工)將每條線束盤成盤狀,如圖一、圖二,使用膠帶捆扎防止松散。
備注:線束檢測后在取線及盤線過程中,線束落地時嚴禁踩線;如果地面鋪設有地墊時,線束可落在地墊上,嚴禁落地踩線。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不盤線,線束不好裝袋,易出現線束交叉纏繞現象;
反應計劃:
將不整齊線盤打開后重新盤線。
4.9包裝(訂書機、包裝袋)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包裝袋標簽和線束標簽物料號、版本號、訂單號一致
特性分類:【B】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b.包裝袋標簽粘貼位置、方向符合標準要求,無脫落、無漏貼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c.包裝袋使用要求線束全部裝在包裝袋中,無插件、電線外露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a.核對標簽內容與線束物資卡內容一致;
b.將檢查后的標簽依次粘貼在包裝袋右下角,字體向上,并用手按壓,防止松開脫落,標簽粘貼后不超出包裝袋邊緣,如圖一;
c.將線束裝在包裝袋內,在包裝袋開口處向下對折兩次,用訂書釘在折疊處橫向均勻訂釘3~8處,無護套、電線外露,如圖二 。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a.不核對標識易出現裝錯袋現象;
b.不統一粘貼位置和方向,不便于查找物料信息;
c.不對折裝訂,易出現線束外漏現象。
反應計劃:
a更換符合要求的新標簽;
b重新粘貼標簽;
c重新包裝。
4.10周轉(周轉車)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入庫單填寫訂單號、版本號、物料號和數量與實物一致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b.線束放入入庫車應輕拿輕放,禁止扔、摔線束
檢驗頻次:100%自檢,不記錄。
(2)工藝標準及要求
填寫入庫單并與包裝好的線束一起放在入庫車上,搬運時應輕放,不得扔、摔線束;放置應整齊,以疊壓的方式碼放,如圖一、二、三。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扔、摔線束,易產生護套損壞現象。
反應計劃:
a核對后重新填寫;
b檢查插件有無損壞,輕拿輕放。
4.11作業后
(1)質量要求(特性分類/檢測頻次)
a多余原材料回收;
b作業區保持清潔。
(2)工藝標準及要求
a.如有多余的原材料先確認無漏裝、裝錯后再回收放置指定位置;
b.清掃作業區域衛生。
(3) 工藝要求理由及反應計劃
保持清潔有序的生產環境,少出錯。
五、線束外觀檢驗目視化標準
5.1關鍵檢查點

5.2 關鍵控制點圖示

5.3注意事項
a.依據原圖進行檢驗(包覆檢驗依據裝配圖);
b.新產品無導通關系時,按原圖逐個核對護套孔位中電線位置的正確性(使用軟件取樣時除外);
c.外觀檢驗后填寫導通檢驗記錄表;
d.如原圖與實物不符,查看裝配圖是否標準有“以此為準”如未標注,聯系現場工藝人員進行確認;
e.定位點標簽粘貼:誤差±30mm;測量要求:從最近的分支交接點到標簽中心點之間的尺寸;
注:測量時波紋管呈自然狀態無拉伸現象,避免尺寸超公差;
f.如原圖中未標注護套型號時查看裝配圖紙。
六、導通、總檢工序工藝要求
1、導通
1.1確認開機所取程序為工作程序。
1.2用標準樣線在測試臺檢測設備處于正常狀態。
1.3電檢前后檢測端子不能出現斜插、安裝不到位現象。
1.4導通正常,檢測臺彈出護套后,內部端子無變形現象。
1.5測試臺具有插入防錯,斷路、短路、錯路、氣密檢測功能。
1.6檢測合格的產品整齊掛在周轉車上,不可損傷。

2、總檢
2.1外觀:①膠帶包扎良好;②端子無漏裝、錯裝;③護套無損壞現象;④橡膠套、扎帶、線卡方向與位置正確,無漏裝;⑤扎帶余料無漏剪。
2.2結構尺寸:①主干、分支線尺寸必須在檢驗圖的公差帶內;②橡膠護套、扎帶、線卡的安裝位置必須在檢驗圖的公差帶內。

附:分支及主干尺寸公差表
